在語文課堂中自由地呼吸
——小語會成立三十周年慶典暨教學研討會觀課有感 雷智菊
4月27-30日,我有幸赴天津參加了全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成立三十周年慶典暨教學研討會。隆重的開幕式讓我感受了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輝煌的成果和艱辛的歷程,領略了來自全國小語界頂級專家的風范,我親眼目睹了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的風采,感受到他們對語文教育事業(yè)無比的熱愛和澎湃的激情;同時聆聽了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裴娣娜教授關于《學校語文教學策略研究的幾個問題》的精彩講座,讓我受益匪淺。
作為一線教師,課堂研討活動是我們最為關注的。本次活動,由三位年輕的特級教師分別執(zhí)教口語交際《談談爸爸、媽媽對我的愛》、作文指導及講評課《說說心里話》、閱讀課《鄉(xiāng)下人家》(兩課時)??粗性屏魉阗p心悅目的課堂,欣賞著上課老師精彩而富有感染力的課堂語言,我能感受到他們充分的準備,精心的預設,也能想象到他們背后智囊團的傾力支持,鮮明的見證了小語會“三十年崢嶸歲月鼎新革故 五千年華夏杏壇繼往開來”。我著重和大家分享口語交際《談談爸爸、媽媽對我的愛》和作文指導及講評課《說說心里話》的聽課有感。
執(zhí)教口語交際《談談爸爸、媽媽對我的愛》的陳金龍老師來自安徽省淮北市第三實驗小學,陳老師教學素養(yǎng)好,語言流暢富有磁性,上課有大師風范。
課堂實錄再現(xiàn)
一、課前談話:師生相互打招呼,要求眼睛要看著對方。
教師:老師今天不做叔叔、不做朋友、不做老師,要做爸爸。
二、師生表演一段日常生活場景。
1、師生情境表演:(以啞劇形式出現(xiàn))
早晨,兒子快上學了,爸爸為其加外套、背書包、帶牛奶、反復叮囑……
(細節(jié):老師表演爸爸,圍上圍裙,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趙圓潤表演兒子,背著書包等)
2、學生交流看到的場景。
3、再次情境表演:學生趙圓潤到校后向老師解釋遲到原因。
師:引出話題:這一幕,你是不是很熟悉?你的爸爸媽媽平時是怎么做的?
二、說說自己爸爸媽媽的日常所為。
1、同桌互說:要求:說——清楚、明白;聽——仔細,不明白的問一問,并幫他(她)說清楚。
2、小組交流。
3、集體交流(3次)。
師:早晨的一杯牛奶,給自己加的一件衣服、一路的反復叮囑,那都是爸爸媽媽的愛。(板書課題)
三、交流爸爸媽媽的愛(強調(diào):談自己經(jīng)歷的故事,感受爸爸媽媽的愛)
生1:木訥,老師一再引導,學生一直無語。
生2:媽媽輔導作業(yè),早晨還做飯。是要求給生1提問,生1仍無語。
生3:爸爸---公司老板,按時給自己輔導作業(yè)之后,立即趕往公司處理業(yè)務。(此生說話很有特點)
生4:夏日的一天暴雨后,爸爸為了把拖鞋給我穿,自己光腳回家,到家后腳上出現(xiàn)了幾道口子。
……
學生每次交流后教師都追問:你感受到了什么?學生都回答:我感受到了愛。
四、另一情境創(chuàng)設
1、老師扮演趙圓潤的爸爸,在開會時接到班主任的電話。
2、指生轉(zhuǎn)述:剛才“爸爸”接了個什么電話?聽明白發(fā)生了什么事?(兒子在校撞了一位小同學,該生已進醫(yī)院接受治療。)
(表現(xiàn):學生有點發(fā)蒙,可能角色變化太多)
3、討論:“爸爸”應該怎么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引導孩子按順序說)
學生:請假、賠償、送禮物……
4、討論:到了醫(yī)院,“爸爸”又該怎么說?
4、情境:爸爸回家后,將如何教育趙圓潤?(學生模仿表演一般)
5、出差的媽媽回來了,她是如何教育的呢?
6、討論:爸爸媽媽,誰做得對?(時間較長)
師:無論是嚴厲的批評還是耐心的教育,都是源于愛。
五、面對爸爸媽媽的愛,我們該做些什么?
要求:聽一聽,看一看,想一想
出示:視頻:生活場景,配樂《感恩的心》。
六、回家向爸爸媽媽說出自己最想說的話。
(特別說明:這次是每上一節(jié)課后就是四位專家的評課交流與互動,主辦方開設了短信互動平臺,老師們的聽課有感和想請教專家的問題都可以通過短信告知主持人。)
感悟與困惑
在人才競爭日趨激烈、交通更為便捷迅速、地球幾乎成為一個村落的新時代,口語交際能力已成為每個人必備的重要素質(zhì)之一,培養(yǎng)和提高口語交際能力,不僅是社會的需要,更是每個現(xiàn)代人生存和發(fā)展的必須,也是孩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素質(zhì)。
口語交際都是憑借聽、說,進行交流和溝通,傳遞信息,聯(lián)絡感情,處理問題,它是小學語文教學五大板塊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在全國小語會安排口語交際課---《談談爸爸、媽媽對我的愛》,我想舉辦者的用意不言而喻。聽了陳老師的課,又聆聽了專家的評課,收獲很多,所受啟發(fā)很大,感悟和困惑也很多。
一、口語交際教學應引起足夠重視。我們很多老師重視閱讀教學和習作教學,對口語交際教學重視不夠,然而口語交際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方面,口語交際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nèi)容,它可以促進閱讀、習作能力的提高,促進語文素養(yǎng)全面、協(xié)調(diào)地發(fā)展。它與識字寫字、閱讀、習作等方面的教學同等重要,每位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尤其要注重人際交流,借以培養(yǎng)應對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合作精神,要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傾聽、表達和應對習慣的養(yǎng)成和能力的培養(yǎng)。
二、階段目標要清晰把握準確體現(xiàn)。課程標準對各學段口語交際都有具體要求,體現(xiàn)階段性、連續(xù)性和科學性,教材根據(jù)課標要求也都有較為合理的具體安排。培養(yǎng)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即培養(yǎng)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這理所當然地是是口語交際教學目標的重頭戲。不同學段,目標和要求不同,如:傾聽,要由了解內(nèi)容,到把握主要內(nèi)容,到抓住要點。表達,要會復述、講述,能轉(zhuǎn)述,由簡單地說,到講得清楚、明白,再到有中心,有條理。應對,是在交流、交際中的表達,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年級要能積極參加討論、交流;中年級要能進行較深入的交流,“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請教,就不同的意見與人商討”;高年級,自己認為對的意見敢于發(fā)表和堅持,在發(fā)表意見時,有準備,有中心,有條理,有一定的質(zhì)量。
陳老師這節(jié)課,能根據(jù)三年級學生實際,較準確制定教學目標。課堂上訓練學生傾聽說的內(nèi)容,在學生交流過程中,要求學生聽不明白的幫他說清楚……課堂上注重從學生交流中引出話題,注重生活情境創(chuàng)設和再現(xiàn),注重交際應對能力的培養(yǎng),很多做法值得學習。
三、創(chuàng)設真實自然情境尤為重要。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與同學伙伴、同父母老師交流時,一般都是自自然然、無拘無束的。在口語交際課上,教師要注意創(chuàng)設交際的情境,使學生入情入境,盡可能地回歸常態(tài)、自然。這樣,有利于克服學生的心理障礙,積極投入,主動交際。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采用音樂渲染、語言描述、視頻呈現(xiàn)、課件展示、師生表演、家長參與等方法。例如,本節(jié)課多次通過師生表演、學生模仿、學生討論以及課件展示等方式創(chuàng)設交際場景,老師的指導層層深入,不斷地開拓與挖掘,盡可能讓學生進入情境,自然表達,自然交流應對,但這方面仍然需要進一步加強。
四、提高口語能力與培養(yǎng)良好語言習慣要雙管齊下。
口語交際課是語文課,主要是用來提高口頭語言水平,培養(yǎng)良好語言習慣的。當前一些口語交際課只管內(nèi)容或話題本身、只管說得熱鬧,不管語言質(zhì)量、語言習慣等的狀況,應當引起高度重視??谡Z交際課要發(fā)展口頭語言,但無需講授口語交際的知識,要在學生進行交際的過程中,通過師生評議、教師引導點撥等方式,加以規(guī)范或指導。如,就學生表達中用詞不當、出現(xiàn)病句、語句顛倒重復、表達不夠順暢、條理不夠清晰等不夠規(guī)范、不夠準確、不夠清楚、不夠條理的地方,引導學生評議、糾正,對重要的、帶普遍性的問題,教師還應加以點撥指導、強調(diào),以引起注意。此外,還要加強良好語言習慣的培養(yǎng),如,認真傾聽別人的發(fā)言,不隨便插話;說話要使用禮貌用語;要針對不同對象,文明地進行交際。
收獲頗豐,但我和同仁們也有一些困惑:(有些是短信互動得知)
困惑一:本節(jié)課側(cè)重口語交際能力培養(yǎng)還是感受父母的愛?口語交際課是思品課嗎?
困惑二:將日常生活中的交際現(xiàn)場搬到語文課堂上來,意義何在,如何提煉日常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從而發(fā)展口語交際能力?
困惑三:孩子自從學會說話,口語交際能力在幼兒園和家里就自然模仿習得形成了,感覺口語交際課上與不上好像沒有多大區(qū)別?口語交際課是說話課嗎?
困惑四:課程標準對口語交際的階段目標鑒定,雖然有區(qū)別和不同要求,但較難在課堂上準確把握適度體現(xiàn)。
困惑五:口語交際課上,遇到始終不開口說話的學生到底該如何處理?情境表演角色轉(zhuǎn)換過多如何避免?
關于作文指導課與講評課《說說心里話》分成兩節(jié)課上的,作文指導課用時20分鐘,講評課用時30分鐘,這位執(zhí)教的老師是東道主天津塘沽區(qū)實驗學校的劉穎老師。
習作指導課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為學生在習作前都認真填寫了“習作卡”,這個“習作卡”分成了四大塊的表格形式:一是我理解的習作要求,二是可以選擇的習作內(nèi)容,三是最終選擇的習作內(nèi)容,四是我要用的詞語和句子。教師在反饋“習作卡”和交流習作打算時,都特別指導孩子注意說心里話的標準“事真、話實、心誠、意善、理清、言美”等。
習作講評課主要體現(xiàn)了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一是小結(jié)習作基本情況,二是欣賞片段,交流所得,三是小組自賞與求助,四是師生共同修改習作(兩者比較)五是再次修改后放入“習作檔案”。
四位專家對這節(jié)課的評價都非常高。特別是吳立崗老師說的話,讓我記憶猶新,他說:“這個說說心里話內(nèi)容廣泛,非常難上,劉老師不僅敢上,而且是全程指導,全員參與,全員關懷。這篇習作屬于開放性作文——生活是作文的源泉,閱讀是作文的基礎,思維是作文的關鍵,表達是作文的根本,觀察是作文的前提。”吳老提出了一個問題:中年級不拘形式的表達,該怎么表達呢?他希望我們應該有規(guī)范性的作文訓練,自由作文與規(guī)范作文相結(jié)合??驴讟烁嬖V我們作文指導課該怎么指導?一要激發(fā)感情,劉老師的課強調(diào)了感情真摯,要“真情”流露;二要打開思路,指導就在于打開思路,以孩子們身邊的話題作為習作材料,放開心靈,張揚個性;三要重視語言形式的表達,比如劉老師的課教給了孩子們可以用一件事來說心里話,要好話好說,理由要說充分,指導還可以仔細點,特別是在形式和內(nèi)容上都要注重。講評課要注意從形式上去表達,引導學生學會欣賞。
幾節(jié)課后,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的點評給我們帶來啟發(fā):目前的語文課堂牽引和控制的痕跡還比較明顯,學生理解文意的過程中,老師介入過多。老師強勢,學生弱勢。教師應該在學生不注意的地方再介入,真正形成師生在課堂上無拘無束地呼吸,無拘無束地聊,無拘無束地品。
進行過公開教學的老師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磨課,大到文本的解讀、目標的確定、板塊的設計,小到一個提問、一句評價語、板書的一個字,都是反反復復、精雕細琢。磨出來的課很精彩,很精致,但是往往缺少一種自然天成的感覺,也許問題就出在老師太多考慮到文本、考慮到流程、考慮到自己,而忽略了課堂上真正的主人——學生吧。怎樣讓我們的語文課堂變得無拘無束,讓學生在自然的、愉悅的狀態(tài)下學習語文呢?專家們的一些建議給我?guī)硭伎迹?/div>
建議一:自學在先,給學生學習的拐杖,比如:作業(yè)紙、閱讀提示等。教育心理學指出,影響孩子學習的重要因素是他們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教師要找準教學的起點。
思考:葉圣陶老先生曾經(jīng)說過:“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小孩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的確如此,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忽視孩子已有的經(jīng)驗和閱讀水平,學生明明知道了還要問,無病呻吟;學生想知道什么,心中無數(shù),造成課堂的低效,而這種無謂的重復則會打消孩子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建議二:調(diào)整一下教學的思路,進一步體現(xiàn)用課文教,而不是教課文。讓孩子在課堂上圍繞著一個主題,盡情交流,教師適時做一些點撥。
思考:教師不是演員,更多的像一個導演,適時點撥但不能越俎代庖。盡管老師們都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但是出于一種習慣,學生一時語塞、一皺眉頭,老師就滿腔熱情地吐出答案,生怕耽擱或改變了教學流程。其實,課堂上真正精彩的環(huán)節(jié),往往來自于這“節(jié)外生枝”。而能夠當好“導演”,這底氣來自于豐厚的積累,敏銳的思維和判斷力,需要不斷磨練。
建議三:由讀到寫,要打開學生的思路,用課文中習得的方法,寫自己身邊的事物,表達自己的體驗和感受。
感受:閱讀課《鄉(xiāng)下人家》中有一段仿寫的訓練,學生學習了“雞,鄉(xiāng)下人家照例總要養(yǎng)幾只的。從他們的房前屋后走過.肯定會瞧見一只母雞,率領一群小鳴,在竹林中覓食……”這部分之后,老師引導學生想一想,鄉(xiāng)下人家還會養(yǎng)什么,并模仿“雞”的句子寫一寫。學生很聰明,一會兒就寫出了:狗,鄉(xiāng)下人家照例總要養(yǎng)幾只的;牛,鄉(xiāng)下人家照例總要養(yǎng)幾頭的;鴨,鄉(xiāng)下人家照例總要養(yǎng)幾只的……這些句子與原句的相似度達到80%以上,但是由于大部分學生離鄉(xiāng)村生活太遠,寫出來的句子工整有余而靈氣不足。為什么老師不能讓學生的思路再寬一些呢?可不可以用作者寫景的方法寫一寫熟悉的校園一角、社區(qū)一角,或是山村、漁家呢?
建議四:要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的關系,應該根據(jù)內(nèi)容確定目標,宜整不宜碎。
思考:很多時候,在備課的許多步驟中,老師最忽視的是教學目標的確定,因為教參上明明白白地寫著目標是什么,而且目標無外乎就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識生字新詞;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和作者表達的情感等。其實不然,目標決定了課堂上老師到底要干什么。文本不同,教學的側(cè)重點也會有所改變。如果連自己設計的環(huán)節(jié)目的是什么,在課堂上又怎能游刃有余,怎么知道帶著學生走向何方呢?
記得薛法根老師曾經(jīng)指出:“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工具性學科。語文的基本功能是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語言文字的能力,這是語文教學之本,同時要進行人文的熏陶。兩者缺一不可。教師要深入教材,最后達到自如,科學、明確、簡練,由刻意追求到自由境界,自然狀態(tài)。”好一個“自由、自然”啊,這應該是我們語文老師不懈的追求吧。